首页>科技 > 正文

进一步完善主动发现和资源统筹机制,长宁区切实提升社会救助管理服务水平

2022-02-14 10:34:14来源:上海市民政局网站


作为本市唯一的全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区,近年来,结合城市数字化转型,长宁区积极推动社会救助从“人找政策”向“政策找人”转变,实现政策到人、服务到人、关爱到人,“社区救助顾问”获评2021年度全国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,并被国家相关政策充分吸纳。

“线上+线下”主动发现

线上开发“长宁区精准帮扶信息系统”,对接市民政局“数据海”平台,打通民政、医保、人社、教育、残联等跨部门数据,通过引入多维贫困视角,扩大困难群体受益面,构建涵盖低保、低收入、支出型贫困和特殊困难家庭的“四圈”管理体系,目前已汇聚困难家庭成员数据信息约3.2万人,占全区户籍人口比例5.6%。同时,率先推出“社区云+精准帮扶”救助模式,建立区、街、居三级社区云“标签字典”,包括身份标签51个,其中,区级“救助类”标签29个,形成可标签索引、可自动匹配的数据库,通过对实有人口、困难群众、社会身份等信息全覆盖排摸,主动发现困难群体中“沉默的少数”。

线下依托全区300余名专业“社区救助顾问”,依据“社区云”、区精准帮扶信息系统等平台信息线索,通过走访调研、入户调查等方式发现困难群众,实地了解和评估困难群众的家庭困境和现实需求,为困难群众申请救助提供就近便利的政策宣传和支持引导服务。同时,在华阳路街道、虹桥街道、新泾镇探索设立实体化社区救助顾问服务站,打造集救助帮扶、教育培训、案例分析、心理疏导、技能提升等服务为一体的功能枢纽和综合性活动空间。

“分层+分类”精准识困

分层识别评估救助需求。创新研发“困难群众救助需求综合评估系统”,建立社会救助需求综合评估指标体系,从基本生活需求、能力发展需求两方面出发,选取物质、健康、教育、就业、社会支持、儿童青少年家庭占比等6大维度10个指标,作为困难群众“致困因子”,在综合评价服务对象需求的基础上,将家庭困境程度区分为高度、中度和低度。截至目前,已完成线上困难群众数据分析6210人次,筛选全区高度困境763人、中度困境4230人、低度困境877人。

分类适配供给救助服务。结合“社区云”等线上平台的查找结果和社区救助顾问线下入户的排摸结果,识别为救助缺失对象、救助不充分对象、救助预警对象三类对象,构建阶梯式救助服务体系。

综合救助服务

对于救助缺失对象和救助不充分对象,由社区救助顾问及时告知当事人相关救助政策,并协助当事人申请办理相关救助服务,确保应保尽保、应救尽救。

转介服务

对于家庭困难程度严重、性质复杂、享受救助后仍存在其他较高风险可能性的家庭,需要专业社会组织或社工机构介入的,及时转介并整合各方资源开展深度个案管理服务。

跟踪联系服务

针对亚困难等预警对象建立长期跟踪与预警机制,通过不定期探访等方式及时获取对象反馈,一旦对象或其家庭情况发生变化触发救助需求,第一时间启动预警并及时跟进落实。目前,通过需求评估、上门访视等方式,锁定重点服务人群,共计陪伴式服务386户2770次,开展陪伴式小组活动约470人次。

“多维+多元”服务集成

链接整合各类救助服务资源,区级层面形成社会救助资源地图,家庭层面形成需求清单和“一户一策”救助方案,有效推动供需匹配,满足困难群体多元化救助需求。

一、政策集成

集中梳理市级、区级层面社会救助相关政策,形成包括基本生活救助、专项救助、社会力量参与等在内的社会救助政策包,目前已汇集民政、卫健、医保、教育、住建、人社、司法、应急管理、残联、工会等11个部门的22类项目72个政策文件。

二、主体集成

有力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,统筹协调各群团组织开展的经常性帮扶项目,积极对接热心市民、志愿者、企事业单位、公益慈善组织等救助资源,倡导建立救助服务联合体,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社会救助的活力。

三、数据集成

率先推动“社会救助一件事”落地,整合9个部门共14大项、22小项,通过“一口受理、信息复用”,优化办事流程,缩短办理时间,困难群众申请社会救助各类事项由100个业务环节减少至约80个,减少20%,办理时间减少约30%,需提交证明材料减少约40%。


责任编辑:

标签: 服务水平

免责声明

头条新闻